语言,是一户户人家的窗口
至键 张贴 星期二, 28 六月 2005 13:23:21 自由媒体! www.thefreemedia.com
本文旨在分享一些关于语言教育的看法及经验。 我们常说语言是一道桥梁,将一座座孤岛编织成互动的城镇。但,我越来越觉得,它更像一户户人家的窗口。。。 小时候学习语文不为什么,只因为上学最基本就是要学‘认字’。生字掌握越多,就能看懂‘越多报纸或故事书’,是一种长大的表现,也是一种衡量学习进度的好方法。那阶段的学习是最不加思索且单纯的。 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开始似懂非懂地听到一些什么“学好英语,英语是国际语言,跟鬼佬是要讲英语的”,或者 “国语考不好很难升班,要注意点”。后来,又听说了一些什么“找工”, 又“政府部门”的说法。反正当时年纪还小,最喜爱的游戏还是捉迷藏,所以听了也忘了。 再长大一些后开始专门补习英文。其实校内考试成绩还不赖,只是还是一直懊恼听不懂卡通片里的对话,更听不明白电视上的足球评述。那是我第一次怀疑考试分数的真实性。A等只会让我越来越自卑。从此,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我做到了不再与分数挂钩 ———— 学英文是我自己的事,与考试无关。 后来进入中学,排山倒海的马来文一时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可是我的感受特别深 。马来文是铺天盖地而来了。生平第一次遇见不说华语却觉得自己因此而更像马来西亚人的老师;也生平第一次遇见不諳华语,所以不能也以简单华语向上千学生说几句话的华校校长。 后来我发觉这很平常,可是,我还想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干脆派一个精通多种语言的教育界人才来领导一座,以培养多语人才为目标的中学?我们都知道,在马来西亚,严格来说,能操三语的人,多到已经不能被称为人才了。还有,为什么国语不及格就要被断绝升学之路呢?教育不是百年树人的远大事业吗?为什么还有这不人道,不科学的一面? 不是每个人都有同等学习马来文的天赋,正如不是没个人都能掌握华文或数理或历史。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强迫,也强求不来。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无需多虑,也无需过度敏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发掘出路,顺水推舟”而不是“残酷地,一味逼狗跳墙”。我相信无论什么情况,教育永远应该是人性多于动物性的。我说这些不是因为我讨厌马来文,或敌视国语。我很高兴我能写,能读,能听。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的国语学习过程有其高压,不解及不自然的一面,就好像有一把天外之音没完没了地在唠叨:“你是国民,你一定要学国语,学不好就要受罚,后果很严重。。。”没有人不要学国语,可是就是这把声音让我很烦,以至失去了学习的单纯及主动性。 我的妈妈喜欢这样形容爱读书的孩子---“他跟书很有缘”。我觉得很传神。能学习某种语言是一种缘分。我跟马来文的缘分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政治正确阻断了。 在我的母校,我们都进行“不讲方言运动” ,原因很简单 --- 华校生不讲华语,谁讲华语。况且,辛辛苦苦建立华校,却不好好利用其环境练习华语,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而且,学校是学习纯正语言的地方,若同学们都说各自的方言,难免会影响校风,把学校弄得象菜市场。再说,在校外的所有时间都可以讲方言,为何不肯花一部分时间练习母语呢?所以,校园内大部分的“非官方时间” 都可以听见华语交谈,就算“官方时间”也是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同时进行。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猫抓老鼠的游戏。总有人会违规,偷偷讲方言,这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基本上认同此运动对于华校的重要性。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的母校不进行“不讲方言运动”了。听说新校长又是一个不懂方块字的人才。我猜想,每个周会,他一定不明白校歌在唱什么,当然也不知道校训的含义。这样的校长会为学校带来什么贡献?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我已经看到学校在转“型”了,不对,是“去国民型”,不对,是“去菜市场型”。我说这些也是为了纪念过往学习母语的一段好日子,一种让人怀念的校风,一种大家学华语不为到中国发展的单纯。 又过了一段日子,有个人写了一行很丑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不久后我也步进大学。大学里有很多怪人,其中一位提倡废除方言,以巩固华语作为华人共有及唯一的沟通媒介。我忘了当时怎么反驳他,但依稀记得用上了“恐怖”这一形容词。我反对任何灭绝任何语言或方言的做法,正如我反对种族清洗。方言既然是一个族群的遗产,一种文化的载体,灭绝方言或阻止他人学习方言就等同于族群清洗。不管什么原因,没有一个族群应该被清洗或被压迫,同样的,也没有任何方言或语言值得被清洗或被压迫。武侠小说常说“走火入魔”。我觉得关于语言教育的讨论,许多人确实很容易走火入魔。不是吗?为了统一大业,为了所谓的国民团结,为了跟外国人做生意,为了到中国发展,为了一口气,很多人提出不少损人不一定利己的言论,就好像我的朋友,提出消灭老祖宗传下的方言;就好像我的一位前辈,提出华校生都是Chinaman,难登大雅之堂;就好像一些没有三语能力的治国奇才,常指责捍卫母语教育是种族沙文主义的表现,仿佛马来西亚出现过许多因为在非SK学校念书而出卖国家的谍匪。马来文(或淡米尔文)是不会从地球消失的。就算我学不好它,作为国民及有清醒头脑的人类,我也会象大部分朋友一样,尽一切能力保护它。这不是每一个SPM BM 拿A或满口流利国语的家伙都能遵守的承诺, 却是许多非SK毕业生共同相信的爱国方式。 英文当然更不会从地球消失,但,其重要性并不是通过片面地贬低其他语文教育而来的。语文应该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学习,各取所需。从应用的角度,它不专属于任何人。我有“我的英语”,您有“您的英语”,只要能帮助我们传情达意,都是“好英语”。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我就不能用“我的英语”这一词。因为,套我英文老师的话,“英语不在我的血液”。对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流着一种语言的血。它是建构“你”的一部分,就好象,B型血不只是我身体一部分,也是我身份的归属。我不清楚其他人,但,归属感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是我归属的一些东西成就了今天的我。拔掉我归属的东西,如母语,基本上我也解体了 。 所以,文章开始时,我说语言是一一户户人家的窗口,就是源自这个基础。如今,我已经能够说流利的英语及国语了。因工作需要,甚至,每天说英语的时间比说华语的时间还多。但,我清楚知道,我在讲华语或方言的时候最自在,最悠闲,就像在家里赤脚走在云石的感觉,尽管我也可以随时穿上NIKE 或沙滩拖鞋奔走他方。 我想这是因为母语除了装载比较大块头的民族文化,还装载了记忆,一些个人的记忆。这一切砌成了一个不可被复制的“家”。这个“家”无关于技术(语言的掌握程度)。技术只能让人“走进某户人家”。您怎么样也还是客人,不可能走进了别人的屋里,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况且,我也不是流浪汉,不需要找”家”。 能够到每一家作客,或通过每一扇不同的窗户看不同的生活方式,确实是人类的幸福。但愿没有一户人家被人为或非人为的关系所关闭。但愿每个人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园,欢迎别人来作客,并且不要“不爽”相信这种信念的人。但愿居者有其屋,流浪的人也尽快找到归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