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04, 2005

美國‧“世紀一擊”命中彗星


(加州‧帕薩迪納訊)美國太空總署太空船“深度撞擊號”(前譯深層撞擊)彈出的撞擊器,在大馬時間週一下午1時52分,已經成功撞向“坦普爾一號”彗星的目標。在美國太空總署的監控人員,在確定撞擊器命中目標後,紛紛歡呼拍掌。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撞擊彗星。“坦普爾一號”彗星的面積等同半個曼哈頓,與地球相距1億3000萬公里。這是美國太空總署首次嘗試窺探彗星核心。世紀一擊非常壯觀在確定成功製造出“世紀一擊”後,監控人員情不自禁地高喊著:“壯觀!真的壯觀啊!我們擊中了預定的目標。”今次的“世紀一擊”預料將在彗星的表面層上留下一大口坑,而在撞擊後更會將呈圓錐形的碎片、冰塊及塵土灑到太空。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物質將有助於提供具有價值的資料。慧星與“撞擊器”碰撞時迸發的物質,再經由太陽反射造成的效果,可能維持數分鐘、數小時,甚至幾天,主要視當時的星空環境而定。撞擊器值13億令吉肩負這次“自殺任務”的銅製桶形“撞擊器”重372公斤,約值13億令吉。“深度撞擊號”在週日清晨6時07分(大馬時間週日下午2時07分)成功由太空船彈出後,便衝向彗星“坦普爾一號”受陽光照射的一邊。“深度撞擊號”在撞擊前2小時改為自動導航,靠電腦軟件及火箭推進器進入彗星的軌道。以時速3萬7000公里撞擊當彗星以每小時3萬7000公里速度接近時,“深度撞擊號”將前所未有的彗星影像即時傳返地球。太空船在拋出“撞擊器”後拍了一張照片,便把發射火箭推進器略為改變方向,於距離撞擊點約8000公裡外監視。它會以高解像望遠鏡記錄撞擊過程及所造成的深坑,撞擊後約15分鐘,又會展開最近距離的天體探測飛行以接近彗星核心,最近達500公里內,科學家預期撞擊時將釋放碎片,此時太空船便會停止拍攝,並開啟防塵罩自我保護。成本比放探測器低撞擊或揭太陽系形成奧秘彗星含有太陽系形成初期的物質,美國太空總署希望今次撞擊任務,可助解揭開太陽系誕生以致地球生命形成的奧秘。科學家指出,今次選擇撞擊方式,而非放探測器到彗星表面執行探索任務,令成本降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韋弗形容,深度撞擊任務是“一次令人振奮且成本相對較低的探索彗星方式”。研究人員過去曾構想以探測器降落彗星,在其表面上挖洞,把樣本傳回地球,但這種做法費用高昂,且有許多難克服的技術障礙,令他們最終放棄。彗星與太陽系同齡彗星由冰塊和塵埃組成,在逾40億年前便出現,幾乎與太陽系同齡。太陽與其他行星由氣體與塵埃凝結而成時,遺下的剩餘物質形成了彗星,故研究彗星可助解開太陽系形成之謎。此外,科學家相信遠古時代彗星撞地球帶來水,而且可能留下了孕育生命所需的化學物質,因此分析彗星結構還可助探索地球生命之源。今次的撞擊的彗星與其他彗星一樣,含有自太陽系形成以來未改變的“原始”物質,埋藏在彗星地殼下面,46億年沒見過陽光。撞擊器將以相當於4.5噸炸藥的撞擊威力及每秒約10公里的速度轟擊,在其表面留下大深坑,以探測地表下面物質的成分。找出防彗星撞地球方法科學家還希望找出避免彗星撞地球的方法。地球不時受到撞擊威脅,任何一次撞擊都可能令地球承受巨大代價。200至300公尺寬的小型隕石撞進地球,足以摧毀一個地區或引起一次海嘯,大的物體更會造成天氣異常。避免地球被撞有2種主要方法:
是設法改變隕石的軌道,
是像好萊塢電影那樣把它們炸掉,但都得先瞭解彗星或隕石的密度與結構,而這正是此次任務的主要目標。
星洲日報/國際‧2005/07/0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